新闻动态
东周王室弱小到名存实亡的地步,周王室却撑到战国末期,怎么做的_西周_时代_齐桓公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0:55    点击次数:132

提到东周,很多人通常会把它与春秋战国的动荡联系在一起,而忽略了其作为一个完整王朝的历史。东周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确实较为薄弱,甚至可以说,在某些角度来看,它早已在名义上走向衰亡。但实际上,东周的灭亡直到战国末期才最终上演。那么,是什么原因让东周能够延续如此长的时间呢?本文将探讨东周的衰落与灭亡,分析为何它直到如此晚才结束。

首先,我们要回顾东周的建立。东周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周平王东迁,这一事件标志着东周的正式开始。然而,东周的建立与东汉不同。东汉是在刘秀的领导下,在动荡的社会中建立的一个较为稳固的政权,凭借西汉的中央集权体系和皇权基础,东汉虽然经历了农民起义等动乱,但始终未曾面临过强有力的政权挑战。东周则完全不同。周平王东迁后,周朝的国势急剧衰退,各地的诸侯纷纷崛起,周朝的礼法秩序几乎土崩瓦解,国家深陷动荡与衰退。

展开剩余82%

东周的建立意味着春秋战国时代的到来,而所谓的“东周”其实是一个名存实亡的空壳,它的存在与西周的灭亡密切相关。西周的衰败起始于周穆王时期,这一时期,几次征讨犬戎的失败,再加上井田制的动摇,令西周的国运急转直下。尤其是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激化,使得国家的不稳定性愈发严重。到了周厉王时期,西周的统治已腐朽不堪,甚至在“宣王中兴”时期,也未能有效扭转西周的颓势。

西周的根本支柱是礼法,但随着周宣王插手鲁国内政,任命国君不加约束,诸侯的行为逐渐变得放肆。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则是西周的最后一位昏庸君主,他的暴政尤其体现在“烽火戏诸侯”一事上。西周的灭亡,虽然表面上是由周幽王的昏庸治理引起,但深层次的原因却还包括一场百年一遇的自然灾难。周幽王即位后不久,关中地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大地震。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描述了那时震惊天地的景象:“百川沸腾,山冢崒崩,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”。与此同时,旱灾也接踵而至,严重影响了西周的经济和政务。

周幽王对王位继承问题的错误处理,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。他宠爱褒姒,废除了原太子宜臼,并将褒姒所生之子伯服立为太子,激起了太子宜臼的强烈反抗。宜臼逃到申侯家中,与申侯联合起兵反抗幽王,最后,周幽王在骊山下被杀,褒姒被俘,镐京遭到洗劫,西周就此灭亡。接下来,周朝陷入了二王并立的局面,周平王与周携王各自执政,但最终平王得到诸侯的支持,携王被杀。周朝实质上已经无力抵抗外族的侵袭,只有在晋文侯与郑武公的帮助下,平王才得以东迁,从而开启了东周时代。

东周的时期,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,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,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春秋时期。平王东迁至齐桓公称霸,标志着第一个阶段的开始。在这一阶段,周王室的权力虽未完全丧失,但礼法体系已名存实亡,井田制逐步崩塌,周王室的衰弱愈发显著,诸侯势力逐渐上升。第二阶段始于齐桓公的崛起,约公元前681年到公元前547年,这一阶段内楚晋争霸、田氏代齐等一系列大事件发生,极大地改变了中原的格局。

第三阶段是春秋末期,礼崩乐坏已达到极致,各诸侯国之间的扩张更加激烈,战争的目的也从单纯的扩张转向了争夺天下的统一。而第四阶段即是战国时期,这一时期,奴隶制彻底瓦解,封建生产经济体系逐渐建立,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。

从这些关键事件中,我们可以看到周王室衰弱的根本原因。首先是齐桓公的称霸。齐国在与楚国的竞争中占据了一定优势,尤其是在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之后,通过一系列改革,尤其是税制的变革,使得齐国成为当时的霸主。齐桓公一方面自诩“尊王攘夷”,帮助周王室平定内乱,另一方面则不断强化齐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。然而,齐桓公去世后,齐国的霸权逐渐衰弱。

与此同时,晋国与楚国也迅速崛起,并展开了长达80年的争霸战争。晋国通过改革变法,逐步成为北方的强国,而楚国则逐渐成为南方的霸主。城濮之战后,晋国达到鼎盛,但楚国依然没有放弃争夺中原霸权的梦想,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胜利,楚国成为新的霸主。而秦国,虽然最初只是一个边陲小国,但在平王东迁后,通过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改革,也逐渐崭露头角。

随着各大国的崛起,中原的局势愈加胶着,直到“弭兵之会”中,各国暂时停战,消耗彼此的力量。但随着战国形势的愈加复杂,尤其是秦国逐步崛起,东周的名存实亡的状态愈发明显。秦国通过“远交近攻”的战略,逐渐战胜了各个诸侯国,最终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那一刻,东周的历史走到了尽头。

东周的灭亡发生在公元前249年。当时,东周的君主虽试图联合诸侯反抗秦国,但已经难以抵挡秦国的强大。秦国攻占东周国,标志着东周的彻底灭亡。东周的名存实亡,不仅源于周王室的衰弱、井田制的崩溃,还有封建制度的崛起。尽管东周名义上持续了数百年,但在战国末期终于走向了历史的终结。

由此可见,东周延续至战国末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,既有内部政治腐败,也有时代变革的推动。但最终,它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。

发布于:天津市